“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一曲豪迈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展现出我国石油工人为祖国、为人民拼搏、奉献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格。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内,保存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顶铝盔。它是20世纪60年代石油工人王进喜上井工作时戴过的安全帽。
池际尚一边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
一边身体力行,创立矿物岩石学学科,培养青年教师
开设矿物岩石学课程,亲自编写新教材,担任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队大队长
始终站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
在顺境中尽力拼搏
在逆境中忘我奋斗
100多年前,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中华大地兴起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上千名中国青年远渡重洋来到法国,一面做工,一面求学,寻找救国图强之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法国部分城市,回望中国青年在这里探寻民族复兴梦的青春岁月。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聪颖,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23年毕业于颇负盛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战功显赫,由排长逐级升至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被国民革命军收编,任26路军第73旅旅长。
巍巍井冈山,峰峦叠嶂,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此燎原;
滔滔于都河,蜿蜒秀丽,中央红军在此集结踏上长征路。
山河为碑,历史作证。如今,循着红色足迹一路在江西井冈山、于都追寻,千里故地已是旧貌换新颜,这片承载着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土地,正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画卷。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描写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1946年,长期为革命事业在外奔波的邓发从欧洲回到祖国后,收到了正在香港读书的堂弟邓碧群的来信。身在重庆的邓发给这位未曾谋面的堂弟回了三封信。在信中。他流露出对祖国年轻一辈的殷殷期望和对“理想新大陆”的向往。在给堂弟写完第三封信后,邓发乘飞机回延安,途中遭遇飞机失事而遇难。写给堂弟的第三封信,也成为这位红色特工的绝笔信。让我们跟随著名演员刘劲,来聆听邓发的心声。
峥嵘岁月里,在沂蒙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母送儿,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战场。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破棉袄,盖在担架上。”当地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
沂蒙女性如何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方支援?又如何用坚韧写就一首首保家卫国的赞歌?《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系列特别报道,为您讲述百年大党的动人故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红色圣地,缅怀革命英烈,讲述红色故事。让我们重温总书记讲述的党史故事,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我国第一座卫星发射场建在甘肃酒泉。1969年底,党中央决定再建一个新的卫星发射中心。新发射场的建设要求高、规模大,场区的选点至关重要。
经过多轮实地勘选,最终选定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松林地区一条被当地人称为“赶羊沟”的峡谷深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