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大学生劳动教育
学  校
授课教师
副教授
累计学习人数547
课程简介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结合基础医学、医学实验技术学生的专业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从而达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任务。
       由于《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一是充分考虑运用学科+的理念开展教学。即是围绕教育学核心,紧扣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融入美育、德育、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劳动理论,充实深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围绕劳动教育核心,融合基础医学、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特色,拓展学生的劳动思维和视野。二是采用双重双向的教育教学模式。以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融合教育模式为主导,以线上和线下的双向教育形式为主体,多维度讲授清楚劳动的本质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学生能够渐进式掌握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三是采取融入N种元素的理念开展课程。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技能技巧、劳动精神全方位融入教学过程,既达到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能促进学生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课《从云端到大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跨际交流》思考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新时代新青年。
       课程采用“问题导入+故事叙述+文化融入”的教学形式,创新结合“案例分析+课中课+实践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充分思考问题,融合故事阐释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尤其以“课中课”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模式,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跨际交流,文化和精神的跨际融合。一方面,紧紧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实现劳动教育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隔空对话,促进劳动教育能够从云端到课堂、从云端到书本自如的进行二元切换。另一方面,重视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共融共通,劳动教育不是只有高悬在上的理论,还需要扎根大地的躬耕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从云端到生活、从云端到学习的交互交融。最后,关注精神脉络的发展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精神体系,跨年龄、跨时代、跨时空的跨际交流,推动精神脉络的绵延,精神特质的赓续。
教学设计
教学视频
教学说课
教学课件
标题 类型 操作
文档 预览
授课教师
副教授 | 贵州医科大学
刘慧,女,中共党员,副教授,担任贵州医科大学杏林医语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曾先后荣获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最美辅导员”“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心理辅导员”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优秀论文“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撰写学生工作案例荣获全国“三等奖”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