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鉴赏》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美育类通识选修课,共30课时。自2021年开设至今,课程已完成7轮授课,线下选课人数1000余人,实现各专业全覆盖。课程先后荣获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中级以下组)三等奖,(课程思政组)二等奖,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二等奖。
课程选用“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戏曲史》(第二版)为主,参考其他教材,并结合河北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组织授课内容。课程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将知识讲授与沉浸式体验相统一,将显性教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旨在通过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使学生感受中华戏曲独特魅力,掌握戏曲鉴赏方法,提升人文素养与文化品位,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课程有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戏曲始终承载着高台教化的艺术功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就思想主题方面,在传统戏曲里始终高扬着忧国爱民、舍生取义、惩恶扬善、尊老孝亲、邻里和睦的旋律,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根同源;美学风格方面,中国传统戏曲所具有的虚拟性、程式性、写意性彰显着中华美学独有的魅力;就历史与剧种分布而言,中国戏曲千余年薪火相传,至今仍拥有347个地方戏剧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高度契合。
授课教师
焦振文,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梅兰芳研究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保定市文艺评论家理事、保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保定市王贯英老调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保定市莲池区戏剧家协会顾问。
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民间戏曲研究,出版学术专著3部,其中2部获河北文艺评论奖,一部获社科成果奖;主持或参研各类课题多项,在《中华读书报》《河北学刊》《鲁迅研究月刊》《中国文化报》等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二等奖;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