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是设计学研究生的学科方向课程。其课程设计的初衷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科方向课程要立足于满足“国家地方需求,服务人民群众”的教育原则,加强学生关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联性是专业教育的本质。
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聚落形成的起源与演变,搭建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框架,了解传统聚落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演变,掌握传统聚落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以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结合传统聚落专题性的特点,将思政课程相关的内容作为传统聚落研究的主题,在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研究有代表性的乡镇传统聚落空间形式、更新需求和更新方式,结合理论讲授、田野调研、课题引导,归纳总结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的地域性特征、空间特点及更新模式,引导学生着眼于自己家乡的传统聚落或对自己身边的传统聚落开展专题项目研究和实践,从关注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入手,分析提升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实践的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在课程中学生所激发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深入研究的学习和研究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展开对国家、社会和民众多方面的了解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学习收获就不止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对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的自我思想教育,发挥自己的专业的能动性的提升非常显著。
授课教师
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教师支部书记,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2017-2018),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成都市社会哲学社科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学术交流中心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室内设计师专业技能(水平)评价考试CIAD命题专家,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成员,环境设计原力工作室导师。主要从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设计研究等方向。主要成果:出版专著2部《城市防灾型公园设计研究》《乡村生态社区设计研究》,在《装饰》《包装工程》等CSSCI、CSCD核心期刊及公开刊物发表《川西檐廊:模件化形制演变的隐形逻辑》《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研究——以郫都区唐昌镇规划项目为例》《跨界思维下羌绣元素设计应用研究》《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探究》等主要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BIM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等教改项目4项;主持完成《羌族聚落中“祭山会”旅游文化景观设计研究》《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机制研究》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各级基地课题10余项,参与及完成其他项目20余项。完成教改论文4篇。2017年成果获四川省教育厅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获西华大学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2016、2021年3次获西华大学教研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华大学优秀教师奖、西华大学就业工作突出贡献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