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学教育的时代使命
健康中国战略聚焦全民健康,旨在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这一目标的确立,对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高要求。此前,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次召开医教协同会议,围绕医学教育规范管理、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部署,陆续出台了《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不断巩固,有力推进了医学教育系统性、协调性改革发展。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强化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医学教育作为其关键支撑,肩负着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优化医疗服务的重要使命。贵州医科大学深刻领会这一使命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以“扎根西部、服务基层、面向全国”为办学定位,主动抢抓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机遇,深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推动“协和班”融入医学教育与国家战略新形势新格局,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升本土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举措直接回应了健康中国行动对“医防结合”和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任务要求。
(二)西部医学高校的责任机遇
西部地区长期面临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贵州医科大学作为西部医学教育的中坚力量,主动承担起破解区域医疗发展困境的责任,依托“协和班”医学精英教育项目,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实践与人文深度融合,确保毕业生能满足现代医疗体系和基层医疗服务的双重需求。比如,学校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五创五融”教学创新体系,培育出一批能解决复杂医学问题的应用人才,为西部医学教育发展树立标杆,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在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指出,需通过智能化平台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学校抓住“新医科”建设机遇,以“协和班”为中心点,延伸辐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搭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覆盖临床技能、解剖学等学科,构建“医工融合”“医理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数字化诊疗能力。
(三)贵州医科大学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025 年全国两会强调推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学校秉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追求卓越”理念,将“协和精神”与“贵医传统”深度融合,构建“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框架。目标维度对标《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培养解决复杂医学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路径维度落实教育部“新医科”建设要求,强化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保障维度引入“双导师制”与形成性评价机制,契合《教育数字化意见》中“智能教育评价”方向,优化学生从知识学习到临床实践培养流程。同时,以“协和班”为医学教育的特色示范,带动形成一批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实践模式,“以点带面”夯实学校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 “四梁八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