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划出不断攀升的上扬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雄厚物质基础,在世界舞台上创造了伟大的发展奇迹。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经济巨轮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劈波斩浪,向着民族复兴的胜利彼岸勇往直前。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念头。经过几年艰苦试验和科学分析,袁隆平写出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杂交水稻研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从文盲率80%到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新起点上,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科教事业将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创新力量。
长江、珠江直接哺育着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两江上游之地的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69个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22个拱卫着珠江清源。这里是护卫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津屏障,却曾因生态、发展陷入困境被扼住“命运咽喉”。2016年,贵州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新发展方向。黔贵大地正上演一场事关发展命运的“绿色逆袭”。
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一座展览馆,跨越百年时空,走在3400延米的展线上,党的奋斗历程令人热血沸腾。那些振奋的、美好的、感动的时代之音也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不断回响。
一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放在人的一生,却可以厚重而宽广。在战火中同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不惜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的百岁人生充满传奇。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政府了解到,近年来,西藏结合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让群众充分享受生态政策红利。据统计,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为群众提供70万个生态岗位,群众增收近40亿元。
当前,雄安新区从规划建设为主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20多万建设大军奋战在一线。
作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之地,四年多过去了,雄安绘出了怎样的“画卷”?
世界屋脊上,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带领医学团队,常年跋涉在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天路。50多年来,他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众心中。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今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万物生长靠太阳
能不能在地球上造出一个“人造太阳”
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核聚变能源研究
在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等人的倡议下
1972年
我国成立了研究托卡马克的课题组
并逐步在合肥等地布局设点
在一穷二白基础上
开启了“人造太阳”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