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耕“文化铸魂+技术赋能”的思政育人路径,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主线,探索“认知链-认同链-行动链”三链递进模式,让“大思政课”既有文化厚度,又有技术精度,更有实践温度。
构建“认知链”:让蜀道文化“可触可感”
要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首先得让他们“认识”蜀道文化。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课程、校园、新媒体三个维度发力,筑牢学生对蜀道文化的认知根基。在课程建设中,该校将蜀道文化与思政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绑定,《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古栈道榫卯结构中的工匠精神”成为鲜活案例;《形势与政策》课程里,教师结合广元“数字蜀道”建设成果,解读信息技术赋能地域发展的国家战略,让学生在文化认知中树立技术报国的职业理想。
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学校建设线下实体文化长廊、蜀道主题雕塑,设立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定期开展的蜀道文化讲座场场爆满,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浸润其中。线上围绕“蜀道思政”主题,打造“川信微思政”“蜀道思政”等育人平台,组建“蜀道微案例”“蜀道微课堂”“蜀道微活动”等内容,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创新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蜀道文化在网络空间持续“圈粉”。
蜀道文化科普系列讲座
强化“认同链”:让蜀道文化“入脑入心”
认知只是起点,让学生从‘知道’到‘认同’,才是文化育人的关键。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研究、推进融合、创新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对蜀道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该校组建跨专业教师团队,依托蜀道研究平台立项市厅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页教材,将蜀道沿线的古代工程技术、革命时期通信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转化为可教学、可感知的专业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讲述“蜀道通信发展史”,数控数维专业在毕业设计中融入蜀道文化元素,数字经济学院电商专业通过“直播带货”传播蜀道特色产品。“学技术即学文化、练技能即传文化”的融合模式,打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
电商专业学生直播带货
与此同时,该校采用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学校蜀道非遗工作坊里,制作蜀道沙画、蜀道条漫、蜀道剪纸创作,实现了蜀道文化与专业课程的双向奔赴。在端午诗词游园会、蜀道非遗课堂等活动中,学生在诗词吟诵、非遗创作中感受文化魅力,让学生从内心对蜀道文化的认同。
蜀道非遗工作坊
搭建“行动链”:让蜀道文化“见行见效”
文化育人最终要落到行动上,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文化精神。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推动学生将蜀道文化认同转化为具体行动。
在校内,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建成涵盖蜀道文化图片、视频、VR场景的“蜀道思政”数字库,开发20余个虚拟仿真实践游戏,以及6个数字博物馆。该资源库不仅服务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内教学,还辐射广元市20余所大中小学,成为区域共享的思政育人资源。
学生体验蜀道虚拟仿真教学软件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6个蜀道文化资源点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组织“蜀道初心行”“蜀道绿地行”等实践活动。成都世运会“蜀道文化展示区”的技术保障现场,有学院师生忙碌的身影;“蜀道铸魂·行走淬志”实践活动中,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现场讲授红色故事,信息技术专业师生为村民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用技能服务社会、用行动传播文化”,成为学生践行蜀道精神的生动注脚。
蜀道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如今,“蜀道思政”品牌已成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育人的一张亮丽名片。围绕“蜀道思政”品牌的打造,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陆续斩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骨干练兵”活动一等奖1项,全国“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活动三等奖1项,四川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四川省“精彩一课”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大练兵特等奖1项。教师指导学生“大学生讲思政课”作品斩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大学生微电影”作品斩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彰显蜀道文化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效。
从蜀道文化到思政教育,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技术为桥”,让蜀道文化可感可知,通过VR、数字建模等技术,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可操作、可实践的教学资源,适配高职学生“做中学”的认知特点;以“专业为基”,让蜀道文化可融可促,将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与技能实训,实现“学技术即学文化、练技能即传文化”,避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以“实践为要”,让蜀道文化可行可践,通过技术服务、项目实践、志愿服务,让学生在用技术服务社会中践行文化精神,彰显高职院校知行合一的育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