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8日电 近日,云南民族大学举办了云南民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暨课程建设工作坊第八期研修活动。活动由教务处(课程教师学生中心)副处长,课程中心主任曾晓红主持,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课程教师学生中心)处长熊云飚做了动员讲话,教务处(课程教师学生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校级一流课程培育项目、课程思政委托项目负责人参会。本次研讨会还有来自昭通学院、红河学院的60余名校外教师现场参会,200余名教师通过直播方式参会。
熊云飚在发言中表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承担的重大实践命题。努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
研讨会现场,学校与新华网联合邀请的四位专家分别为参会教师带来了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爱课程中心原副主任居烽在题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与应用》的主题报告中表示,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数字环境和互联网已成为现代学生的生活方式,教师需要用学生熟悉的语境、方法和形式来与他们交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更需要教师在思想上不断更新和升级。
居烽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宇宙简史》为切入点,从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四个要素:教师、课程设计、教学测量、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设计要对标设计,要可测量可完成、具有高阶性、挑战度,教学内容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推演、论述、分析符合科学方法和形式逻辑。他强调,课程思政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将课堂变成思政与专业无缝衔接的金课,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各专业教师要探准课程中真善美思政教育资源,深度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
北京大学的孙华教授以《在课程思政中落实立德树人》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孙华通过解读教育部相关政策、学校和院系的实施方案、文理工医社科经管六个学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发挥教和学的两个主体作用。
他提出,要提高教师的意识和能力;要在专业教学中总结、提升和凝练课程思政的经验,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学生参与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通过课程思政的资源平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他结合北京大学部分专业的国家级示范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分析,分享了北京大学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武汉大学高级工程师陈训威带来了题为《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的主题报告。他梳理了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内容,并就第六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及课程思政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关联性举例,引证课程思政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地位,并以课程思政的上海经验为切入点,系统全面地回顾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背景、价值内涵和典型经验。
在他看来,课程思政的建设最终都是需要回归教学本位,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全过程,厘清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课程育人、课程思政的推进逻辑,紧扣学校特色,注重运营与包装。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要站在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高度,要紧紧围绕一流课程建设来同步推进,同时,他也介绍了武汉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
中央民族大学的杨天舒副教授带来了题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的主题报告。她从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课程评价与成效、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与计划五个方面,阐述了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国现代文学》的申报及建设情况。
她提到,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课程团队的科研优势,以科研促教学,提炼科研方面的思政元素;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打通课程内外,搭建多层次思政育人目标体系。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课程的教学情况,呈现出其独特的课程思政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优异表现。
会后,曾晓红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次课程思政研讨会是学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又一次实践性举措,后续学校将继续以“课程建设工作坊”的形式持续推进“课程思政”系列教学设计和说课研讨,建成符合学校实际和特色的课程思政素材库,努力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搭建更多思路共研、经验共享的交流学习平台,引导每位教师深挖思政元素,每门课程都在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不断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