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发布 热点发布
所在位置:
济宁学院“三链三融”课程群建设引领育人新生态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5-09-15
浏览人数:124051

  在新工科建设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济宁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彭浩教学团队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创新构建“三链三融”课程群教学体系,全面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职业素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构建“三链贯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契合

 

  济宁学院生物工程核心课程群立足山东省“十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对接生物医药、高端生物制造、现代种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原有学科壁垒,系统构建了以“产业链-课程链-能力链”三链协同为核心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以生物技术为基础,以生物制品从研发到产品的全流程为主线,系统整合从研发、设计、生产到质控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环节,将7门核心课程优化为四大课程模块,实现各模块能力目标与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一一对应。通过课程矩阵明确其在“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使用现代工具”“伦理与职业规范”等方面的支撑关系,全面提升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创新“三融”育人机制,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统一

 

  教学团队通过“内容融合、方法融合与路径融合”三大机制,系统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在内容融合方面,团队系统梳理并嵌入以“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与规范意识”为核心的思政要素,将其全面融入课程目标与教学架构,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在方法融合方面,创新提出“十环创新思维训练法”,系统覆盖“课前明确目标-自主准备”“课中任务驱动-协同优化-创新训练-效果评估-前沿拓展-思辨提升”“课后强化实践-总结反思”十个关键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可持续创新能力。

 

  在路径融合方面,构建了分层递进的“实验训练-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三级进阶实践路径。学生首先通过基础实验与虚拟仿真掌握核心操作技能,进而依托教师/企业科研项目进入合作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最终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学科竞赛开展实际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教学-科研-产业”良性循环机制。

 

  深化课程思政,构建专业育人新生态

 

  课程群创新性提出“思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教融合、产教融合、跨学科融合”五维协同机制,构建了“思政引领-专业支撑-创新赋能”综合育人生态。教学团队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围绕“健康中国”“种业振兴”“国家安全”“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了课程思政案例库,累计开发包括前沿技术伦理、种质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在内的教学案例30余个。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我国大豆、玉米等关键作物种源“卡脖子”问题与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紧密结合,通过引入本地龙头企业在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引导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国家需求与行业责任,强化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

 

  推进数字赋能,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群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微藻固定烟气CO₂生物质多联产虚拟仿真实验”等项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跨学科思维。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构建“知识图谱-问题图谱-能力图谱”联动的AI智慧共享课程,实现个性化思政教学与全过程学习评估,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育人质量。

 

  济宁学院以课程群为载体,通过“三链三融”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路径。课程群作为核心支撑,助力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以及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和省级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特色学院建设。该改革有效破解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产教深度融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新生态,为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也为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教学团队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育人机制,扩大成果辐射,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更大力量。

 

 

  课程负责人介绍:

 

  作为课程群教学团队负责人,彭浩副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拥有扎实的专业学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主持山东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等多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曾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省级奖项,指导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并圆满结项。深化教学研用协同,为生物工程领域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劲动力。

 

 

 

 

 

 

创新课堂教学——“情境式式+项目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