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建筑学院立足“铁肩担道”的育人精神,以服务国家高铁建设与运维高精度需求为导向,系统构建并实践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协同、匠师引领、六维融合”高铁测量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产业牵引、匠心铸魂、融合育人”的办学特色。
依托企业办学的强支撑优势,构建企校协同共育工匠人才新生态。
依托中国中铁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工匠学院和产业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协同管理体系,统筹测量领域工匠人才培养。健全校企双方“领导组—委员会—专业—课程组”四级联动,“产业学院共管、实训基地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培养质量共评”四共同的工作机制。企校双方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以企业施工生产需求为产教融合项目,双方共同参与,分层次合作,共享项目成果,建立互助互融、共同管理的融合机制,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了工匠人才培养的协同性、适应性等问题。
发挥测量联盟的主渠道作用,建立项目驱动的岗课同频课程体系。
通过中国中铁工程测量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面向高铁勘察、施工、监测等领域岗位集群,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胜任课程;面向高铁测量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攻关,由大国工匠带徒研训创新,开发技术技能积累的技术攻关课程;面向高铁测量数智化转型的新兴技术岗位,开发现场测量紧密衔接的技术前沿课程。加强工匠精神渗透,形成了“通识课程育品德观念、专业课程育职业素养、拓展课程育工匠内涵、实践课程育铁路匠人”四级螺旋上升的课程育人模式。构建了“创新引领、德技精进、任务驱动”岗课同频的工匠人才课程体系。
强化工匠大师的引领性效应,打造匠师协同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实施“名匠名师工程”,聘请铁路测量行业的国家技能大师与校内教学名师,引领专业教师紧跟测绘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通过“引、聘、培”相结合,建立了学校和企业双向流动、两栖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用人机制。建立大师工作室,开展一对一的师徒制培养,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双方知识与技能的互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等活动,以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结合KPI考核,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双师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大师名匠的言传身教,让学生领悟敬业、专注、创新的重要性,培养自觉看齐的内驱动力,进而激励学生成长为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大国匠才。
经多年探索与实践,铁道建筑学院获国家精品课9项,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黑龙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课程思政案例2个;全国首届教材建设二等奖1项、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6部,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获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生产实训基地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黑龙江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立项1项,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1项,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立项1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资源立项1项,开放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培育1个;建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试点3个,产业学院2个。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黑龙江省高水平建设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群获批黑龙江省两轮“双高”重点建设专业群。培养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级工匠9人,中国中铁工匠、特级技师60人,高技能人才2000余人。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建筑学院的改革实践在三个关键层面实现了突破:一是开创高铁测量领域工匠型人才培养新范式。系统构建并验证了“校企协同、匠师引领、六维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精度、高适应性、高职业素养的高铁测量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二是打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深度实施新路径。有效解决了传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技能与素养分离等痛点,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高铁建设运维高精度需求的精准对接。三是打造服务交通强国战略的“高铁工匠摇篮”。该模式的成功实践,回应了国家高铁网络建设与安全运维对高技能测量人才的迫切需求,验证了职业教育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精准对接产业升级是提升内涵质量、彰显类型价值的核心路径。
面向未来,铁道建筑学院将持续深化“三个聚焦”(聚焦国家高铁战略急需、聚焦测量技术前沿发展、聚焦工程品质精益求精)战略导向,优化“三阶贯通”(基础技能精熟→专项能力强化→工匠素养淬炼)培养路径,为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铁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坚实的“哈铁力量”与人才支撑。(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王国博)【本文为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课题“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编号ZJZX030)研究成果,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