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维融合”党建赋能学生社区,构建筑梦育人新阵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依托“山小商”一站式学生社区,成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三级功能型党组织,推进党建进楼宇、进宿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引领体系,开展党建引领下的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专业特色、社区特点的党建品牌,通过“党建+文化传承”“党建+思政教育”“党建+先锋实践”三维深度互嵌,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筑梦育人新阵地。
(一)党建+文化传承,构造“红商融合”新圈层。深挖中华优秀商文化中“诚信为本、义利兼顾”的精神内核,将传统商道智慧与新时代党员修养相结合,打造鲁商文化博物馆实景教学空间,通过“商文化校园剧本杀”“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商文化魅力,推行“行走的思政课”,将志愿服务、扶贫助企等行动转化为思政要素,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党性,发挥模范作用。在传统技艺的熏陶中,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文化符号中感悟“为商重德、为党尽责”的价值共鸣。
(二)党建+思政教育,塑造育人新格局。以日常思政教育为抓手,构建“浸润式”育人生态。整合社区资源与特色打造党史教育基地、鲁商博物馆、思政发展中心三大育人平台。全年开展“商科+思政”特色党课56场、培育“红色鲁商”实践项目23个、将党建阵地由单一展示升级为集“学习教育、文化传承、实践创新”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常态化开展“青春榜样说”,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定期举办“社区讲堂”,邀请教师党员每周进驻社区开展谈心谈话,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思政育人新格局,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向“问题求解”,提升社区实效性。
(三)党建+先锋实践,激活实践新动能。构建“党员领题-支部攻坚-社区落地”闭环机制,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链条,明确功能型党支部书记“最后一公里指挥官”定位,打造党建带团建联动机制,推动组织根系向下扎深、服务触角向前延伸,真正让党建神经末梢在基层一线灵敏传导、高效响应。围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社区党支部发挥专业优势,孵化“党建+冷链助农:赋能生鲜产销”“党建+汉服:红色直播间弘扬传统文化”“党员‘智’造者:激活装备研发红色动能”等项目。
二、多元主体“五维融合”,共建学生成长生态圈
学校党委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全校育人力量,制定《“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学生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队伍等内容,构建“1+2+N+1”全员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五支队伍下沉社区,构建“五维融合”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成长生态圈,使社区成为思政教育、成长指导与服务关怀的前沿阵地。
图1 构建“1+2+N+1”全员协同育人模式
(一)领导干部下沉社区,零距离传递暖心力量。学校全面落实《关于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工作的实施细则》,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深入社区开展“七进”活动,进宿舍、进讲座、进网络、进社团、进食堂、进课堂、进班级,共助学生成长。学校打造品牌活动,秉持“及时解决,有效沟通”原则,搭建“山商下午茶”“午餐有约”面对面交流平台,实现师生“双向预约”模式,成功开展63期,累计服务1260名学生。
(二)思政队伍深耕责任田,筑牢思想引领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是思政工作“一体”不可或缺的“两翼”。思政课教师构建“教室-校园-学生社区”三个课堂,以社会实践、科研竞赛为载体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思政讲座、成长指导座谈会等,辅导员全员入驻社区,聚焦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应急处置等职责,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
(三)专业导师精准滴灌,构建系统成长支持体系。学校整合多方资源,组建“校内教师+行业专家”双导师团队,完成思想引导、学业领航、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实现“五育并举”。校内教师开展“六个一”结对行动,帮扶一个学生、联系一个宿舍、带好一个社团、做好一堂报告、组织一项活动、走访一个家庭,实现师生结对全覆盖。
(四)管理服务队伍入驻,打通精细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学校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财务处、总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入驻社区,将心理健康中心、保卫处等纳入社区服务队伍,帮助学生准确快捷地解决事务性问题。
(五)朋辈互助圈层激活,构建学生自治动力系统。根据学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委员会章程》要求,完善校院两级学生自治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功能,建立学生社区“楼长—楼层长—寝室长”三级网格体系,设立学生社区功能型党(团)支部,形成党(团)协同管理机制,推动学生骨干“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设置“山小商管理员”,构建“随手拍—实时报—快响应”的问题解决模式,深化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广度,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商脉铸魂”文化赋能,构建文化浸润磁场
学校明确将中华优秀商文化作为学生社区建设主题文化,统筹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协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优秀商文化“以义制利”“仁爱为本”思想,为商文化育人注入红色基因,以高质量党建激发社区文化育人活力。
(一)校内实体空间,打造沉浸式文化地标。建成融合“商联天下”展厅、“中华鲁商”博物馆、“权衡天下”博物馆于一体的“一厅两馆”商文化研学中心,深刻诠释“经道义、营民生、顾国谋利”商业精神和“度物理、量人心、公平诚信”智慧内涵,年均校内外接待参观近百场,覆盖师生2.8万人次。打造“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展厅,创作“图说中华职教”(商业贸易篇)数字资源,展现职业教育在中华优秀商文化滋养下的发展历程。建成中华优秀商文化主题公园,以“红色商旅”景观、商圣雕塑群、名言石刻长廊等讲述仁智故事。
图2 “一厅两馆”商文化研学中心
(二)校外实践基地,拓展文化育人边界。与26位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建非遗工作室、“老字号”传承人工作室,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大国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和对技艺创新的卓越追求。与山东省博物馆等4家文化单位合作,依托馆藏资源开展商文化研学。加入“青春·守护”济南非遗高校联盟,与济南市文化馆共享齐鲁非遗数据。与8家非遗工坊开展学生传统技艺创新“沉浸体验”,在实践中传承“经世济民”的商道精神。
图3 “非遗工作室”活动现场
(三)线上数字平台,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开设《中华商文化概论》等线上课程,将“鲁商精神”融入教学,建设国家级MOOC《中华商业文化》,惠及学生1.2万人次。搭建中华老字号资源库,原创开发《宋朝商文化:消失的传国玉玺》等寻宝解密剧本杀项目,推出非遗“技”忆网络专栏,开展“中巴非遗云课堂”,让中华优秀商文化跨越国界,传播中华智慧。
四、多维对话赋权增能,成就学生成长“大舞台”
学校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通过拓宽学生参与渠道,通过技术赋能治理、文化浸润行动、制度激活潜能,让学生在校园事务中从“参与者”进阶为“主导者”,成就了了“治理有温度、成长有厚度、发展有深度”的学生成长“大舞台”。
(一)“山商下午茶”畅通沟通桥梁。搭建起学校领导与学生线上线下联动的面对面交流平台,秉持“及时解决,有效沟通”的原则,做到能当场解决的诉求即刻落实,暂无法处理的事项也耐心做好解释说明。通过线下问题收集与现场解答,同步进行视频号直播,实现师生全员观看、实时互动,有效扩大参与覆盖面。活动聚焦学生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打通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成功举办21期“山商下午茶”服务育人品牌活动,累计收集50000余条学生诉求,构建了“师生零距离、诉求零门槛、反馈零时差”的常态化联系机制。
图4 学校搭建多维度师生对话平台
(二)“午餐有约”拉近师生距离。师生在线约饭,学校买单,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借助学工系统创新推出“双向预约”模式,打破传统交流壁垒,师生双方均可化身邀约发起者,自主选择心仪的交流对象与时段。“午餐有约”活动为师生交流创造了轻松的环境,预约教师积极回应学生关切问题,给予暖心的解答和建议,勉励学生们既要做善于发现问题的有心人,也要做参与学校建设的热心人,共同聚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该品牌已成功开展63期,累计服务1260名学生。
(三)“山小商校园管理员”优化治理效能。提升了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广度与效率,构建了“随手拍—实时报—快响应”的问题解决模式。学生通过学工系统上传校园公共设施损坏信息,如教学楼桌椅、水电设备等,精准标注位置并附图文说明,系统自动生成工单流转至职能部门,48小时内处理问题并反馈结果。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收到有效报修1200+条,修复率达98%,提升了宿舍楼外公共设施完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