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平面动画设计》课程积极响应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深入探索课程思政与混合式学习融合路径。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实现显隐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动画课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强化责任使命,达成“知行合一”,为培育“有根、有魂、有美、有为”新人开辟新径。
融入课程思政,培育“四有”新人
基于新工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理念,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平面动画设计》课程确立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课程不局限于学生技能训练,更着重思维进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通过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文化使命感、砥砺工匠精神,助力他们成长为“四有”新人,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根”:走进国家历史,探寻自我之源。例如,学习逐帧动画时,匠心独运设计动画案例“书写‘中国’”,通过西周祭器“何尊”这一历史文物,追溯“中国”二字的最早印记,让学生了解“何以中国”,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有魂”:了解民族文化,既要明了自身之根,亦需洞察当下之位。例如,学习形状补间动画时,巧妙构思动画案例“汉字的演变”,以甲骨文为钥匙,开启文字起源的神秘之门,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感受汉字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有美”:秉持民族的审美追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基础动画教学环节,巧妙融合中国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引领学生领略传统技艺的精湛绝伦,致敬以匠心筑梦的动画前辈,坚守中华文化独有的审美意蕴和思想品格。
“有为”:坚持守正创新,用自身专业之所长与特色,勇担赓续文化之重任,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在高级动画教学阶段,精心设计案例“探索月球”,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与中国现代航天科技的飞天探月相结合,实现古今梦幻联动。穿越时空,遥相呼应的创意,不仅是对一个有上千年“飞天”梦想的古老民族对浩瀚宇宙的致敬,更是属于中国人那份独特而浪漫的文化情怀的展现。
价值引领贯穿全程,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依据学习内容与学生能力需求,课程灵活运用翻转课堂、SPOC +任务探究、MOOC+项目研讨等混合式学习形式,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程。
线上,借助智慧学习平台发布课程视频、作品案例、讨论话题等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寻传统技艺、赏析经典动画、熟悉动画制作技术。在讨论与答疑区,学生可随时交流心得、解决问题。同时,结合时事热点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培养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
线下课堂是价值引领的关键阵地。教师以案例为依托、任务为主线,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动画设计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激发文化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此外,结合社会公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培育“世界公民”意识,鼓励学生以“有责任的初心”“有温度的匠心”,创作出充满正能量、高品质的作品,展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五步任务探究,提升思维能力
课程创新采用“导-析-探-评-拓”五步探究法。在“导”环节,教师通过巧妙创设情境,融入思政,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析”环节,教师精心设疑触发学生思考,师生不断质疑推动思考深入;在“探”环节,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评”环节,通过线上生生互评、线下教师抽评相结合的方式,即时反馈,促进内外激励;在“拓”环节,则通过提升难度、拓展任务与项目研讨,引导学生课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
五步探究法的实施,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学生逐渐学会从迁移、逆向、发散到设计的高阶思维,以及观察、分析、想象、创作的创新能力,实现从会做动画到做好动画的转变。
知行合一,从课堂到社会延伸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平面动画设计》课程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项目、竞赛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项目,从课堂到社会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挑战自我,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不仅提高了学习热情,更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学习与祖国需要、社会需求、地方发展的关系,实现知行合一。
创新成效显著,示范推广并行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课程成效显著。学生作品涵盖文化、公益、时事、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在各类竞赛中斩获多项国家级奖励;主讲教师连续多年获评优秀指导教师,获学校官微报道、学习强国号转发。课程还获督导及同行高度评价。学生普遍反馈课程丰富有趣、成就感满满,受教师严谨认真态度感染激励。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满意课程实施,认为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
《平面动画设计》课程入选韶关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汇编,并在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展播。课程在课程思政与混合式学习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与有益借鉴。未来,课程仍将秉持文化初心,创新文化表达,同时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持续赋能课程高质量发展。